四大名狗
让人怀念的不是狗,是久远的过去和土生土长的故事。
村口有块宝地,北依高墙,南有菜园,西侧林木密,东边又通衢。立其上能观五路,坐其中可听全村。路阔地宽,上年纪的老头喜欢在这里集会——下棋打牌,吹牛听信。妇人们嫉妒被老头占到了好地方,就给宝地起名“老头市”,本意不好,但一来二去叫得多了,也就都接受了,觉得没甚不妥。
空地老头多,小孩子也喜欢去凑热闹,去的人多了,家里的狗也都跟着去玩,多时有十五六条。慢慢的老头市成了老头,小孩,和狗的乐园。老头占了最大的地方,小孩到处都有身影,狗子们则在菜园里扑闹。
日子一久,狗群里就有了四大名狗:温顺的大黄、响亮的旺财、凶恶的四眼、胆小的来福。
大黄因周身土黄而得名,忠厚温顺,谁都摸得,都夸它是条好狗。它主人老韩常带它去五六里外赶集,老韩在前面走,它就亦步亦趋地在后面跟。一次老韩赶集回来,老头市里驻足,才发现大黄没跟回来。倒也不急,想着不过是去哪里玩了,天黑自然回家,可等到天黑也没见大黄回家。第二天一早掏口袋时发现装钱的荷包也不见了,让媳妇好一顿数落:赶个集不光把狗丢了,还把钱给丢了。老韩受不得数落,顺着路就去找荷包,媳妇在后边喊:这去哪儿找!老韩顺着路往集上走,三里许,远远看到一直土黄色的狗趴在路边上,正是大黄。走的近了,大黄也不起来,只是原地摇尾巴,扫起阵阵浮土。等老韩走到跟前,大黄才站起身——荷包正在大黄肚下。
图片来源于网络。四眼漆黑如墨,脚踩黄云,鼻后两个黄团子如多了两只眼。幼时可爱,长成凶恶,竟成了狗群里的头儿。在外一般不叫,可真敢下口咬人。四眼的狗主人是个十七八的小姑娘,喜欢的不得了,有点火腿肠、肉包子的,自己不舍得吃,都喂了它——四眼也只听她一个人的话。有次四眼闯了祸,咬了小姑娘她堂弟,一家人都要打死它,可小姑娘死抱着不让,哭得鼻涕一把泪一把才救下了它。这也使得四眼成了村里第一个打防疫针的狗。四眼没被打死,却没有死里逃生的觉悟,仍旧昂着头当着狗老大。孩子们都被嘱咐离它远点,它就更趾高气昂,带着狗小弟们撒泼,相当“狗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旺财是条花狗,叫声最是响亮,是看家护院的好手。胡同里有点风吹草动,都能让它注意到。而且旺财还有个能耐,能分清来人是熟人还是外人。熟悉的人走过,它一声不吭,陌生人才刚进胡同口,它就叫个不停,直到主人应声。农村的冬季闲人多,偷鸡摸狗的就多,可自打旺财进家门,它在的那条胡同就再没丢过东西。论起功劳,老头们都说旺财是敬业的“保卫科长”。小偷们也是暗自生恨,几次投毒“保卫科长”,嘿,什么火腿、肉块、一闻倒,都扳不倒警觉的旺财。
图片来源于网络。来福一身蝙蝠灰,生性胆小,上街时靠着墙边,有点不对劲,撒腿就跑。不过来福有个“管闲事”的爱好——捉耗子。捉来也不吃,就摆在狗食盆边上晾着,像是邀功。初时都以为是它从哪里捡来的死耗子,时候长了才发现,是它“多管”的“闲事”,并乐此不疲,哪怕捉耗子时被伤到狗爪子也不耽误。来福捉耗子,常卧在狗食盆边不动,等猎物急匆匆捯饬着四条腿从旁边跑过,狗爪前扑,十拿九稳。农村耗子多,多养猫捉鼠。于是老头们就常夸来福:来福真不错,一个狗把花猫的活也干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后来,慢慢兴起了洋狗。先是当兵回来的大伟弄来条黑背,拴着铁链拉出来遛狗,嚯!好大的个儿,叫起来更像是低音炮。一下子吓得四眼低了头,大黄夹了尾,旺财息了嗓,至于来福——早就跑得没影了。
紧接着,包沙场的顺子养了条更凶恶的藏獒,开工厂的小媳妇从城里买了条博美,再以后又有了贵宾、泰迪啥的。品种狗金贵,老头市里慢慢也没了狗。
岁月悠悠,世事变迁。农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几十年下来,村庄大变了样,年轻人都去了新村住楼房,只有老年人仍旧村住着平房,老头市也搬到了村北的庙里。
不包沙场了的顺子也老了,现在喜欢去老头市里扎堆,庙旁又有了五六条狗在嬉闹,只是比以前少了小孩子。
这天大黄曾孙辈的狗子继承了大黄的名字,跑来加入了狗群。
顺子冲狗啐一口:这土狗的基因就是比品种狗强,串着串着就都成土狗了。
一旁的老头笑着搭腔:一方水土养一方狗。
顺子数算着这群狗:嗬,大黄、旺财、四眼,差条来福这四大名狗就又凑齐了。
老头们嘿嘿笑着:大黄都来了,来福也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