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应该怎么治疗 http://m.39.net/pf/a_4443995.html02:月16日,在上海书展的杨志军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摄影实习生沈可程(02:08)杨志军没有想到,《雪山大地》成为了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的榜首作品。这部小说以他的父母为主要原型。当年,他的父亲一路西进到了西宁,在一家马车店里开始创办《青海日报》,他的母亲也成为青藏高原上第一批由国家培养的医生。他见证了父辈们如何与当地的牧民一起建造了草原牧区的第一所学校、医院、第一家商店……他知道自己总要写下这个来自记忆深处的故事。杨志军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创作,作品极多,既有发行逾百万册的“藏獒三部曲”,也有在豆瓣上尚无评分的小众之作。8月16日,杨志军来到上海书展,这是他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第一次在公开活动中露面。“文学不是说被大多数人接受的时候,它才是幸运的。或许反而是被大多数人遗忘的时候,它才是幸运的。”在活动间隙,杨志军接受了澎湃新闻记者专访。他坦言自己还是愿意做一个小众作家,他希望能够写出这样一本书——畅销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会是永恒的。在他心中,《雪山大地》依然不够。“《雪山大地》提供了一个高度,但这个高度只能说让我有勇气再往上走。”他告诉澎湃新闻记者,写小说是没有止境的,如果把它当成登山,那么这座山没有顶峰,写作者只能永远在山坡上。“我还得往上走。”今年68岁的杨志军说,“能写一天,就写一天。”8月16日,在上海书展的杨志军接受澎湃新闻记者专访。摄影实习生沈可程澎湃新闻:你有没有“文学的故乡”?杨志军:首先我想说的是,不管有没有“文学的故乡”,作家都能写出好作品。有的作家四处流浪,也能有故乡感,他只是没有实际的故乡,但他一直在寻找故乡。我自己是有“文学的故乡”的,而且有两个。我出生在青藏高原,在那里生活了40年,它是我的第一故乡,对我来说是刻骨铭心的。它塑造了我的肉体,我的人格,我的感情,给了我精神的支撑。我40岁离开青海,来到青岛,后来也有一部分作品写青岛,写海洋,写都市。我把青岛看成是我的第二个故乡。在青岛定居后,我基本上每年回去(青海)一次。我的母亲现在还在青海,她已经90岁了。我也要回青海延续自己的生活。每年回去以后,我不光是待在西宁看母亲,我还要去草原,去雪山,去牧区。倒不是说我需要获取什么资料,只是延续我自己的感情,这些情感永远让我变得有底气去思考。澎湃新闻:第十一届茅奖公布后,你在电话里说这也是一个自我总结的机会。回顾过往的写作历程,你发现了什么,思考了什么?杨志军:我曾经写过荒原系列的作品。在我看来,荒原是一种地域符号,也是一种精神符号。我这一时期的写作从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jg/65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