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

看完自动驾驶年度成绩单,我想到了这些

发布时间:2023/1/17 12:55:15   

年8月15日,科技部公布了《关于支持建设新一代人工智能示范应用场景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首批支持建设10个示范应用场景,意在加快推动人工智能应用,助力稳经济,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0个示范应用场景包括:智能港口、智能工厂自动驾驶等。其中,针对自动驾驶从特定道路向常规道路进一步拓展需求,运用车端与路端传感器融合的高准确环境感知与超视距信息共享、车路云一体化的协同决策与控制等关键技术,开展交叉路口、环岛、匝道等复杂行车条件下自动驾驶场景示范应用,推动高速公路无人物流、高级别自动驾驶汽车、智能网联公交车、自主代客泊车等场景发展。

虽然措辞谨慎,但常规道路路权开放给自动驾驶甚至无人驾驶车辆,已经箭在弦上了。

中国,是全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最快、最猛的国家,甚至没有之一。

各种专家、厂商欢呼雀跃,分析文章这几天出来很多,似乎已经忘记了过去10天中各新能源厂商驾驶事故集中爆发的事实,而是纷纷展望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光辉未来和传统驾驶的末日。

没有人从路上的其他行人和汽车的角度思考和发声。

一、从大型犬说起

我们可以从大型犬伤人的角度类比一下,一辆厂商宣传各种NB、配备多种先进自动(辅助)驾驶技术的汽车,目前往往是在道路惨剧发生之后,公关指出该场景超出用户手册适用范围,车主没有按要求使用。而另一方面,车主认栽,反正有保险兜底。

这和“我家狗可通人性了,不咬人”是不是异曲同工?

那被狗咬、被车撞的受害者呢?

为什么今天中国已经强制要求,大型犬必须遵守安全要求才能上路。而连L1自动驾驶安全要求都难以达到的各家车辆,却可以毫无障碍的上路呢?

因为厂商和部分车主“联手”利用了一个目前的灰色地带,把随时伤人的不成熟技术,变成了不出事很爽,一出事很伤的高级技术。用人命概率换取了先进舒适的驾驶享受。

二、自动驾驶技术

作为人工智能行业从业者,笔者对自动驾驶也算有所了解。

我们先从自动驾驶的原理说起。目前的自动驾驶技术路线,是从机器取代人类驾驶员的思路衍生至今的。

取代的直观解释

可以说,无论是特斯拉还是蔚小理,无论是视觉分析还是雷达,都是模拟人类在感知环境。

感知到车辆周围环境之后,在通过分析,判断应该做的反应行为,最后传递到车辆控制系统执行相应操作。

说起来很简单,各大厂商的销售员也描述的天花乱坠。

但只要一出事,我们就会发现技术的真相和隐晦的推卸责任手法。

高速路上撞上了打了双闪的工程车辆——用户是开启了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但用户一直处于脱手情况也就是没有握方向盘。此外这个事故时超出了款理想ONE的ADAS的工作范围(静止车辆)

高速路上撞上了前方抛锚车辆下车处置的驾驶员——车道居中辅助(LCC)是一项舒适性的辅助驾驶功能,LCC功能启用时,驾驶员仍需始终保持手握方向盘并在必要时接管方向盘。小鹏汽车为本次事故中不幸离世的遇难者感到悲痛和惋惜。

小区门口突然加速撞毁收费杆——服务中心会进行跟进,车辆对应的问题也会联系车主进行详细的处理

厂商知道他们的技术还不能准确识别出侧翻车辆、静止车辆、路边的大石头、站在路上的人类、路桥分割装置、不清晰的标线……但仍然说他们的自动驾驶技术很强大。

然后在出事之后,说明书就出现了。

为什么几乎所有的车不系安全带时,都会持续的发出警告声提醒驾驶员和乘客,直到系上。

而“用户是开启了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但用户一直处于脱手情况也就是没有握方向盘”,这样的高危场景,没有有效的交互反馈,要在出了人命之后才告知说明书有写?

请各位新能源车主有空翻翻自己的车辆说明书吧。

据说不少“自动驾驶”的宣传页面里,官方都会用不显眼的灰色小字,给功能标注释:不能完全代替驾驶员操控、不能完全应对交通环境......

路人的性命,可都靠各位自动驾驶车主的自觉了。

但自觉的车主,是不是又会失去了高新科技的舒适和优越感?

三、道德和法律

笔者作为政法大学的毕业生,在这个领域也有微薄的了解。

现代社会,我们都需要约定并遵守共同的秩序和规则,才能不出乱子。整个交通法就是从“红灯行、绿灯停,转弯打灯、礼让行人、机动/人行车道分流……”这些简单的规则来实现所有车辆和行人的各自通行的。

所以正常情况下,我们每个人可以放心过马路,是基于对这个机制的整体信任,相信绿灯时的人行道是安全的。

每个人考驾照时,也就是接纳这套规则的过程。

但对一辆车来说,它只需要按它的逻辑和性能去运行。

反正我吹的你信了,我做不到的我写了。

还是回到大型犬的类比上来,这就是在没有保护措施的卖藏獒吧?

藏獒可威风了。

什么,咬人了?

你带他出门的时候,怎么手没抓着狗链子?

我听你们饲养员说这狗通人性,可以全自动巡航!

你得去翻我们随狗赠送的说明书啊。

咱走保险赔偿吧!

你看这也是一个闭环,但是每个人在路上的安全阈值,都下降了对吗?你不知道周围有多少可能失控的藏獒。

但它们都在厂商模糊诱导、车主有意放纵的情况下,放了出来。

四、技术和商业的狂欢

8月16日,上汽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汽AILAB)发布了自主研发的高级别自动驾驶2.0技术架构。据了解,新架构年内将正式搭载在上汽Robotaxi2.0上,并在上海临港开启运营。

年8月11日,雷军带着造车计划的最新进展与大家见面:自动驾驶团队规模已超过人,首期投入33亿研发费用,计划于年冲到自动驾驶第一梯队。

何小鹏也调宣称,自家的电动车将会在年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重庆、武汉两地政府部门率先发布自动驾驶全无人商业化试点政策,并赋予百度全国首批无人化示范运营资格,允许车内无安全员的自动驾驶车辆在社会道路上开展商业化服务。此次政策落地,不仅意味着重庆、武汉两地居民将在全国范围内率先享受到全无人驾驶出行服务,更意味着中国自动驾驶在“驶向”高速增长区间的同时,也在全球竞赛中占据了领先位置。

政策方面,近年我国在自动驾驶相关领域的纲领性文件发布较多。如下三个是最重要的政策文件:

:《中国制造》推动智能交通工具等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

.9:《交通强国建设纲要》提出加强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大力发展智慧交通。形成国家层面的发展战略

.2:《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到年,中国标准智能汽车的技术创新、产业生态、基础设施、法规标准、产品监督和网络安全体系基本形成。

《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是由发改委、工信部、公安部等11个部委联合发布。该战略发布意味着国家就智能汽车的发展从上至下达成了高度共识和高度协同,今后将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全国一盘棋来推动智能汽车产业的发展。各地方政府发布的自动驾驶相关领域的政策规划更是层出不穷。国家非常重视智能汽车产业发展,自动驾驶产业因此有望实现持续高速发展。年首个允许开展载人测试和高速道路测试的规范发布。据媒体报道,全国20个城市向70家企业总计发放了超过张路测牌照,测试车辆总数超过台。目前各地法规已经从允许道路测试逐步过渡到了允许商业化试运营。

但在标准方面,自动驾驶领域非常欠缺。安全方面的标准尤为受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295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