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

狗是如何从神坛跌落,日子越混越差的

发布时间:2023/1/19 10:07:06   
北京中科医院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

虽然生活在盛世,但对狗来说,这一个比较糟糕的时代。历史上,人与狗的关系,似乎从来没有这么紧张过,在这个时代,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新闻。在很多小区里,多少人偷偷地丢下热狗,在里面放着一种对狗才致命的药物——异烟肼。

在人与狗的关系变得越来越紧张的当下,最近,很多地方都纷纷出台最严养狗条理,从遛狗的时间、狗绳多长、包括对违规养犬的处罚措施等等多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很多迹象显示,狗的日子不会像以前那么好过。他们要像以前那样撒欢基本不可能,大多数的它们,从此身上会多了几道紧箍咒。

那么,作为人类最忠诚的朋友,狗和人的关系怎么会混成这样呢?这要从人与狗的历史说起。

狗是人类最可靠的“战友”

狗是怎么来的呢?其实,最近有一部电影讲述了这个故事。这部名为《阿尔法——狼伴归途》讲的就是人类的第一狗是怎么从狼驯化而成的。

人为什么养狗?其实在远古时代,人类在自然中是很弱小的族群,人类在与自然和野兽的抗争中,逐渐发现驯化后的狼可以极大的帮助族群,它们在洪水,地震,火山爆发前夕提供动物本能的预警,让族群有了准备而避过灾祸。它们可以在族群打猎时,提供准确的方向和卓越的跟踪本领让族群取得肉食与皮毛。它们在夜晚敏锐的听觉嗅觉可以保护族群避免成为大型掠食动物的食物。它们在人与野兽的搏斗中冲锋在前,吸引野兽的攻击,保护它的主人。它们在主人死去的地方不断哀鸣来表达它的悲伤感情。种种这些,让人们开始信任它们,依赖它们,与它们共同分享劳动的果实,而它们要的并不多,一只野兽的一块骨头而已。

好了,这个家伙正式的加入我们了,人类给它一个新名字,狗。

因为忠勇,狗也曾经登上过神坛

因为忠心、勇猛,在以狩猎为主的时代,狗在人的心目中的地位,远比现在重要。甚至,是人们心目中的神。

中国创世神话中,相传开天辟地的大英雄盘古就是狗头人身。在原始人看来,将狗的神力附加在人的身上,人就会有狗的能耐了。这一点,在世界上其他文明也能领略到,比如埃及人的狮身人面,印第安人崇拜熊并将自己说成是熊的子孙等。

有学者统计,中国古代典籍里,关于狗的别称有几十个,比如,金畜、守门候、虎酒、乌龙、黄耳等等。

三千多年前的商王朝,王公贵族死了以后,下葬的时候,在棺的正下方事先要被埋进一只狗。与那些殉葬的宫女、侍卫比起来,狗与墓主人的位置是最近的。狗在古人的心目中是镇恶驱邪的守护神。

居住在云南的普米族很敬重狗,不但不吃狗肉,每年过节还要给狗吃饭团子。父母寿终,出殡的时候如果遇到狗,儿子要给狗磕头;藏族人也非常崇拜狗,狗在藏人看来有镇邪驱崇的能耐。古时,藏人出征打仗前都要杀狗,以保佑得胜。

从狩猎变成看门后,它变成卑贱的代名词

从原始社会进入农耕社会后,狗的地位就开始慢慢走下坡路。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农耕社会,“狗吠深巷中”“鸡犬之声相闻”的生活与平民大众更为接近,看家护院可谓狗的主要职能。供食用的狗被单独区分出来,而随着猪、羊等家畜的普及,狗在古人的菜谱中也便可有可无。正是出于狗在农耕社会中的存在感不足,中国古代狗的地位一落千丈,常常以负面形象示人。

常言道,“狗不嫌家贫。”的确,在人的世界里,唯独狗不嫌主人的贵贱。或许是因为狗忠诚得实在太执着了,物极必反,狗在我们的文化里便常被冠成了卑贱、龌龊的代名词。

在《成语大全》中查到的很多以“狗”字打头的成语,它们几乎都是贬义。

狗仗人势,狗依仗主人的威势乱咬人,比喻假借权势欺凌弱小;狗颠屁股,狗在主人面前摇尾乞怜,用以形容极尽逢迎、献媚的丑态;狗苟蝇营,比喻为了名利不择手段,像苍蝇一样飞来飞去,像狗一样不知羞耻……

狗腿子,日本人侵华期间,以汪精卫为首的部分“国军”投靠了侵略者,成了日本人屠戮的帮凶,坚持抗战的中国人将助纣为虐的汉奸称做“狗腿子”。

狗改不了吃屎,狗吃人屎这是天性,就像有些人爱吃变质的臭豆腐似的,根本不值得深究。再说一种美味---狗不理包子,包子做得狗都不理,然而,物极必反,狗不吃的包子却令人产生强烈的逆反心理,于是,“狗不理”成了美味,这就如同狗忠实却被贬一样。

古时候吃狗肉就有争议

与此相反,崇尚狩猎或游牧的民族则往往对狗极为尊崇(包括中国境内的一些少数民族),有的民族甚至尊狗为祖先。

事实上,并非现代,在古代,人与狗的关系一直存在争议。隋唐以来,由于受到游牧民族爱狗之风、佛教、道教等因素的影响,狗逐渐淡出了古人的餐桌,隋文帝在开皇元年(年)更是下令“犬马口味不得献上”。与此同时,爱狗人士的群体逐步扩大,唐人周昉《簪花仕女图》所绘仕女逗狗便是写照。

尤其是宋代,养狗之风盛行。苏东坡是爱狗人士,相传宋神宗熙宁年间,他在一次政府招待会上发现有狗肉,便与当地官员展开了激烈的论辩。宋徽宗也是爱狗人士。崇宁初年,有人向他建议,由于宋徽宗属狗,应该禁止民间杀狗。宋徽宗还真的准了这条建议,他下了道禁令,命令天下不得杀狗。舆论哗然,京城的太学生们更是聚众抗议。由于阻力太大,这条禁令后来也便不了了之了。这些都可以说是爱狗人士和吃狗人士的早期冲突。

从看门到宠物,狗与人的关系变得更为复杂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狗一直充当着看门人的角色,但在现代,狗的角色再次发生改变。

在物欲横流的现代社会,“快节奏”始终是上班族的生活状态。他们很少与家人交流,双方过少的交流使得彼此都缺少了原本的关怀。此时“陪伴”无论对于自己还是家人来说都是内心的渴望,而萌宠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弥补这种缺失。有数据显示,现中国约有1.5亿只宠物狗。

当宠物经济过于疯狂,狗患也就随之而来。那些随意散养狗的,随意抛弃宠物狗的,导致狗咬人的事件在不断上演。

这个问题有多严重,有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卖出的人用狂犬疫苗,都在-万人份左右,差不多相当于-万支疫苗,产销量都高居世界第一,是全球数据的80%,也就是说全球80%的狂犬疫苗都让中国人打了。

而再看街头的流浪狗,从前万一只的藏獒,现在免费送人都没人要,如今已经成为高原的生态灾难。

与此同时,肉狗的争议也从没有停止过。几乎每年的玉林狗肉节,爱狗人士和吃狗人士都免不了一番唇枪舌战。

于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人们对狗的态度,似乎出现了极端的分裂。爱狗的,宁愿倾家荡产,不爱狗的,恨不得立刻要了它的狗命,食其肉,寝其皮。

失去价值,是狗地位下降的重要原因

那么,从人类最好的朋友,人与狗的关系为什么会变得这么糟糕。有人说,狗患的背后是人患。

其实不是,历史的发展,注定了狗的命运是一个悲情的故事。在原始社会,狗作为人类最有力的助手,它的地位自然不可替代。到了农耕社会,看家护院,狗狗们坚守岗位,仍在体现着它的价值,可现在,当狗成为宠物,它的价值完全取决于主人的喜爱,这也就是两极分化的重要原因。爱时,叫宝宝什么的可以,弃时,和丢一个破鞋没什么两样。

狗从神坛跌落,终究是社会的法则。人类社会何尝不是如此,在当下,一个人的价值,就取决于你的不可替代性,当你变得可有可无时,被丢弃,乃至流浪街头也就不远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969.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