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

90后董事长层出不穷,阶级壁垒业已形成

发布时间:2022/8/29 14:24:24   

你奋斗一生的终点,不过是别人的起点。

01

这句在网络上广泛流行却被批为贩卖焦虑的毒鸡汤,正逐渐成为现实。

近日,媒体报道称,目前A股市场上90后董事长已多达15位,其中最年轻的只有24岁。这些含着金钥匙出生90后,或临危受命,或子承父业,或创业回归,已经逐渐成为企业管理“顶梁柱”。

相对于父辈的创业经历,这些90后董事长还有一些共同点。数据显示,“二代接班人”近五成拥有研究生及以上的学历,六成有国外工作学习生活经历,平均海外工作/学习/生活时间达2.5年。

这些90后凭借着比普通人更优渥的成长环境、更优质的教育资源、更优秀是人际关系、更优厚的资金成本,很容易形成更具创造性的思维、更具前瞻性的眼界、更具竞争性的品质和更具先进性的起点。

可以说,他们人生的起步,已经成为了大多数人终其一生发愤图强的终点。

王思聪(左)与王健林(右)

富二代的话题早已不再新鲜,但随着富二代、富三代数量的与日俱增、富裕家族的崭露头角,财富延续性的增强还是抛给了我们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中国的阶级壁垒正在逐渐形成?

02

要了解阶级壁垒,首先要了解贫富分化。

基尼系数是国际上通用的、用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收入差距的常用指标。基尼系数越接近0表明收入分配越是趋向平等。国际惯例把0.2以下视为收入绝对平均,0.2-0.3视为收入比较平均;0.3-0.4视为收入相对合理;0.4-0.5视为收入差距较大,当基尼系数达到0.5以上时,则表示收入悬殊。

据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调查中心发布的《中国民生发展报告》显示,中国的财产不平等程度在迅速升高:年我国财产的基尼系数为0.45,年为0.55,年我国家庭净财产的基尼系数达到0.73,顶端1%的家庭占有全国三分之一以上的财产,底端25%的家庭拥有的财产总量仅在1%左右。(*数据来自百度百科)

实际上,贫富分化的现实我们已经能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近年来,虽然国家总体上生产力快速发展,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了,但从收入增量来看,富豪们一年收入数千万甚至亿元以上,而广大弱势群体年收入只有2万元左右,甚至更低,相差高达千倍、万倍。

据《参考消息》年10月14日的报道,一名中国年轻女子用万元买了一只藏獒,用飞机运回来的时候,派30辆奔驰车去机场迎接。让狗住在恒温的空调房间,每天吃鸡肉和牛骨汤,喝矿泉水,1月花费约元。

而一个普通清洁工每月收入只有多元,即使清洁工的月收入增加一倍,也比不上藏獒的消费水平,与这位富姐的财富相比,更是天壤之别。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

这个规则十分冰冷,但却无比真实。

03

贫富的巨大分化为阶级壁垒提供了野蛮生长的土壤。

前段时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三名美国经济学家运用实验的方法找到了贫困的深层原因。

贫困的境遇,导致穷人接受信息的渠道受限,造成许多小错误,并产生恶性循环。比如:

因为经济原因,穷人想要获得良好的教育就要牺牲生存机会;

长期被眼前的问题困扰,没有时间思考和计划未来;

无法承受较长的收获期,追求立竿见影却收益甚微的投资回报;

比富人更难贷款,且贷款通常用于解决生活基本需求等等。

反观富裕阶层,从小就接触良好的教育,拥有高质量的人际关系,有更充裕的成本去投资。

而通常,从1到要比从0到1简单得多。就像在《西虹市首富》中,想要花光十亿的王多鱼,却陷入了钱不断生钱的苦闷中。

穷人因为陷入思维方式陈旧和思想观念落伍的泥潭中很难脱贫,富人因为成长环境大有裨益、资金筹备优于常人而持续富裕。长此以往,贫富的界限日趋明显,阶级流通逐渐减少,所谓壁垒也终将形成。

大多数人废寝忘食、焚膏继晷所走向的人生巅峰,甚至还没未能触及部分人的生活底线。

04

中国的历史上,也曾经出现过“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阶级社会,这种门阀制度的形成以及士庶等级界限的严格区分,最终演变为西晋社会迅速腐朽、走向衰败的结局。

阶级固化是可怕的,它阻碍社会的流动性发展,激化阶级矛盾。而它最可怕的地方,恰在于它的难以改变。

大量“龙生龙、凤生凤”的事实证明了,原生家庭从小带给孩子的眼界和宽度,决定了孩子今后人生的大部分格局。

如果阶级壁垒不被打破,那么就会出现电影《寄生虫》中令人震撼的一幕:富豪男主人对贫穷气味的一脸嫌弃最终成为了压垮寄生父亲人性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后者本能性地举起划破差异的利刃,刺进了对方的胸膛。那是穷人反抗意识的瞬间觉醒和成就公平的最后挣扎。

多年前,面对秦朝的分崩离析,起义领袖陈胜也曾发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慨叹。

生活在竞争型社会环境中,阶级壁垒并非牢不可破,只是机会渺茫。

英国BBC纪录片《人生七年》用半世纪的时间纪录了14个孩子从7岁到56岁的成长经历。影片里,这些来自英国不同阶层小孩子畅谈他们的梦想,讲述他们的生活。

当人生行至大半,大多数孩子都延续了自己家庭所在阶层的发展规律,仅有一位少年通过不懈努力,接受高等教育才得以完成了对原生家庭环境的突破。

在心灵鸡汤横行的日子里,曾经有过这样一句代表当下“丧”文化的戏谑之语:“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那你努力还有什么用?”

调侃的语气背后,隐藏着我们用生命谱写的残酷现实,也刺激了更多的选择性思考。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128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