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獒 >> 藏獒的天敌 >> 老狗社会在快速发展,学会改变才能生存
《老狗》,导演万玛才旦,片长约84分钟。
主线故事:高原上住着一藏族人家,一家三口,一老人,儿子和儿媳;这户人家养了一条纯种藏獒,老狗;随着内地城市养藏獒的热情高涨,藏獒被收购的价钱也高涨;为防被偷盗,儿子将藏獒卖给狗商;老人知晓后,将狗赎回;狗被偷盗未果,老人将它放养神山,却辗转被狗商收走;儿子向狗商讨要狗,殴打狗商,被派出所拘留;狗被警察送回;最后狗贩子再次找到老人,一再加价,想买走狗,但被拒绝。
B故事:儿子和儿媳的生育存在问题,儿子因身体原因,末能传宗接代。
《老狗》让我想到《小武》,前者的背景是偏远西部的藏民生活,后者是中部省份三四线城镇的生活,它们都是底层粗砺的现实。
社会在快速发展,学会改变才能生存。面对新时期的社会,那些固守旧价值的人便成了落伍者,比如小武和老人,他们所信仰的那套旧的价值体系已经瓦解。
我们活着历史的阴沟里。时代的列车轰隆向前,大规模的城市化汹涌澎湃,现代文明持续冲击着前现代文明,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那些小区域原生文明迅速湮灭。在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因太过剧烈,太过迅猛,那些渺小的家庭和个人,像蚱蜢一样被碾压。相比内地,偏远西部所受的冲击大同小异,只是时间延后而已。
冲突的内容和隐喻,在影片中很多:镇上到处在建的工地;牧民的儿子当起了狗贩子;失去了旧有的信仰,偷盗藏獒,卖买藏獒;藏民文化的消亡;一家人围坐看电视,电视里荒诞的营销广告;内地人养藏獒的热潮,却影响到遥远的藏区牧民生活等。换一个背景,换内地某空心化的乡村,某四线城镇,这故事同样成立。
纪录片式风格,粗砺的现实,表达却极细腻,克制、朴实,不过火,不煸情。试举几例:
比如,夜里儿子卖了老狗喝醉酒骑摩托车回来,一团漆黑中摩托车灯在山路上晃,回到家门,声竭力撕喊儿媳的名字,——一内心无望的中年男跃然而现。
比如,老人牵老狗上神山放养,从高高的神山上独自走下来,周围青树恭绕,天空辽远,鸟在叫,——这段极美,圣洁的宗教味。
结尾的几个长镜头拍得极好,
其一,狗贩子找到老人,再次提出买狗;狗贩子和老板商量,一次次加价,从一万到一万五,再到二万,他在老板和老人之间,走过来走过去,却被老人一次次拒绝。这段对话并不多,不动声色中,双方形成拉剧和对峙。狗贩子一次次加价,来回走动,无形中向老人施加压力,本质上是在侮辱老人。我们隔着镜头可以感到,老人强烈的矛盾和煎熬,坚守和固执。
他最后是在近乎顽固和对抗地拒绝对方。表面上,狗贩子的加价是好意,是诚心,但恰恰因为如此,反讽产生了;狗贩子越加价,对老人的侮辱就越大,狗贩子越坚持,对老人就越残忍;因为老狗是牧羊的助手,在情感上是家人,是朋友,不能被卖;如接受卖狗(狗贩子出的价钱已足够高),就等于出卖自己的情感。人性美善的一面似乎总容易被侮辱。在这里,我们又碰到了那个古老的命题。
其二,狗贩子走后,老人枯坐在地,手拎佛珠,神色悲怆。
其三,老人牵着老狗,向远处的羊群走去,羊群纷纷散开,跟着又像潮水一样合拢起来;老人和狗穿过羊群,走在高原的背景里。天与地,群山绵延,青青的牧场,洁白的羊群,粗犷的线条和原色,像一个挽歌式的寓言……
其四,近景,一只羊和羊群远远隔开,不得铁丝栏而入,它在寻觅,它在跳跃,最后从栏下钻过。这一段极妙,因为是即兴的,它跳脱了原有的叙事框架,抽离了意义,这时是镜头自己在说话,光照着天,风吹过牧场,事物在自行呈现,我们的眼前仿佛没有镜头,它取消了我们的眼睛与胶片的距离。老塔的电影经常出现类似的镜头。
结尾是开放式的,既然把老狗放之神山仍不安全,那似乎只有天堂(死亡)才是它不受打扰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