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獒 >> 藏獒的天敌 >> 天价藏獒跌落神坛,当金钱取代信仰,炒
藏獒作为一种凶猛的犬类,在短短的十几年间,经历了从爆火、达到顶峰、又走向衰落的过程。藏獒是如何一步步跌落“神坛”的,藏獒经济是如何掀起又惨淡收场的,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
而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掀起的一股“藏獒热”,却彻底的改变了它们的命运。
年,美国探险队员巴利毕索普从喜马拉雅山麓带回一头纯黑色藏獒。要知道,谈起藏獒,美国人的印象还停留在《马可波罗游记》中:“体大如驴,奔驰如虎,吼声如狮”的描写中。至此,一些美国养犬爱好者,不惜跋山涉水来到西藏只为得到一只纯种藏獒。
由于藏獒食量很大,喂养需要花费大量的资金,因此一直只是美国有钱人圈子里的玩物。直到年,台湾知名演员张佩华从美国买了一只藏獒带回台湾省,为了这只藏獒,张佩华花费了万台币,而这笔钱在当时的台湾可以购买一幢楼房。
年,河南农民王占奎也看到这个“商机”,他奔走于藏区,花了45天时间,跟牧民换来了23只藏獒。他也通过倒卖藏獒实现了一夜暴富,成为了大家口中的“中国藏獒之父”。
年,作家杨志军创作的小说《藏獒》出版,并且爆卖,书中描写了藏獒的孤独、冷傲、威猛,以及忠诚、勇敢、献身的精神。
一时间,明星效应、报纸媒体铺天盖地的宣传、各种故事的渲染,将藏獒包装成了风头无两的“明星”。“一獒犬抵三狼”的说法,更是让藏獒的形象瞬间变得高大起来。各种贩狗商家借此炒作的机会,将藏獒运往全国各地,藏獒已经不再是拥有独立生命的个体,而是成为了他们牟利的工具。
从几万、几十万、几百万甚至几千万元,藏獒的身价在资本的运作中水涨船高。年9月9日,30辆清一色的黑色奔驰车,列队驶入西安咸阳机场,只为迎接一只名为“长江二号”的藏獒,它的身价达到万。
年,第二届北方藏獒精品博览会上,来自关盛獒园的“惊天兽”,被出价万元人民币买走。藏獒这个“活的奢侈品”,已经成为了身份的象征,成为了一种文化的代表。为了利益,这些狗贩子不惜对藏獒下起了狠手。
为了让藏獒的体型变得更加高大,他们会强制灌食,以至于后来,这些藏獒都无法自动进食;为了让藏獒看起来更加凶猛,他们会通过外科手术,甚至注射肉毒杆菌,强制改变藏獒的面部皮肤和肌肉,让犬牙外露;为了交配出更多的藏獒,他们为公獒注射大量的催情药、壮阳药。
原本奔跑在草原上的藏獒成为了毛茸茸的,梳着爆炸头的“大玩具”。正常藏獒有13至15年的寿命,在这些残忍的投机养殖下,寿命大大减短,只能存活5至7年。
即使价格炒的如此之高,市场上依旧“一獒难求”,一条藏獒能换二环内的一套房子也绝不是空穴来风。
火爆的藏獒生意,就像一个巨大的泡沫,总有被戳破的一天。年底,藏獒市场崩盘,大量的藏獒涌入内陆和城市,凶猛伤人事件层出不穷。年6月27日,辽宁大连一个3岁半的女孩,被藏獒咬断了气管和动脉,不幸去世。
一场场血案频发的背后,是人们对于藏獒的不了解。藏獒本是高原生存的动物,
低温低菌的环境让它们抵抗细菌和高温的能力变得很差,而内陆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燥热的环境,很容易让他们产生焦躁的心理,变得易怒,充满攻击性,并且还容易感染疾病。
据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StanleyCoren的研究显示,在各种犬种的工作服从性和智商排名中,藏獒仅并列第46位,可以说是一个又凶又笨的大狗而已。
据牧民们介绍,一只70公斤左右的藏獒,每天需要吃掉到元的粮,每月的花费达到了一万多元。
有门户网站发起的一项15万人参与的调查显示,86.4%的受访者认为:“藏獒等烈性犬具有攻击性,市区人多应该禁养”。随后,北京、上海、深圳、东莞、厦门、天津等多个城市都发布了禁止饲养的烈性犬犬种名录,均把藏獒列在名单第一位。
被捧上天的“藏獒”变得无利可图,任由摆布的它们不是成为了流浪狗,就是成为了人们的盘中之物。这些贩卖者拍拍屁股走人了,而失去了经济价值的藏獒,却成为了丧家之犬。
藏区出现了大量流浪的藏獒,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生态平衡,因为天敌较少,可以放肆繁衍,流浪狗成灾。很多牧区老乡表示,家里的粮食经常会被偷吃掉,咬伤人的事件也是时有发生。
同时,泛滥的流浪犬使得包虫病大范围的传播,这种病毒会随狗的粪便散布到人们生活的环境里,而且还会传染到人的身上,严重时还会危及生命。
因为对狗的深厚感情以及牧民们所信奉的宗教中“不杀生”的理念,大部分牧民并不会选择杀戮它们,仍是以投喂和保护为主。
如今,在志愿者和当地政府的通力合作下,对这些流浪的藏獒采取绝育、收容、领养多项保护措施。而这背后需要付出代价的是一个鲜活的生命以及和谐的自然环境。
正如杨志军所说的一样:“藏獒的悲剧,其实是人的悲剧”,藏獒的命运被贪婪的人类所控制,它们成为了资本运作的牺牲品。这些由人类酿成的恶果,必将让人类付出更加惨重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