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

杨志军文学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就是我心中

发布时间:2023/5/23 22:29:13   

“康德说,‘有两种东西,我对它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在我看来,文学就是我头上的星空,就是我心中的道德定律。”杨志军说,“文学可以塑造有趣的人,如果孩子们接触文学热爱文学,生命就不会干枯乏味,可以永葆天真烂漫。”

杨志军是中国文坛低调的实力派,记者出身的他,曾在青藏高原生活近三十年,创作了一系列以青海藏区为主题的小说,尤其是初版于年的代表作《藏獒》三部曲,更是透过动物的视角,为中国文坛奉献了一种独特的、讲求忠贞、勇敢、善良的藏区文化精神。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理解的藏族文化精髓就是一种分享的精神,一种可堪与天地共存的悲天悯人的精神,一种大善良和大仁爱。这些都幻化在我的小说中,也幻化在我的信仰和生活中。”杨志军说。之所以写《藏獒》这个小说,是因为父亲曾经送给他藏獒,他与藏獒之间也发生过传奇而动人的故事。小说中,不仅讲述了一只普通的藏獒成长为西结古草原的獒王的故事,更讲述了它为消除人类部落之间的矛盾所做出的贡献。

而作为一名“荒原作家”,杨志军在年推出了小说《海底隧道》。《海底隧道》是杨志军推出的首部儿童文学作品,生命、爱、责任和梦想,故事通过一条海底隧道展开。在曾接受记者采访时,杨志军表示,他希望通过这部作品,让少年儿童懂得爱与付出,“我是个理想主义者,也理想主义地希望更多的儿童文学作家承担起社会责任,帮助孩子们建立健全的人格。”

对于这种写作转向,杨志军表示这是十年探索的结果:“十年前我就想写一部关于‘理想的人’的作品,后来发现,孩子们的世界更纯粹,可以补救成人世界的精神缺憾,所以就有了这部以儿童视角看世界的作品。”

据杨志军介绍,《海底隧道》中许多故事取材于自己生活中的真实事件。他从小生活在青海,后来定居青岛,故事也就在草原戈壁和胶东海边跨越展开。他曾多次去青海基地采访,也曾困扰于青岛去往黄岛的轮渡遭遇到雾天,这些都成为他笔下的素材。“坐轮渡时,常常会遇到大风大浪,每每这时,人们就会想,要是有海底隧道就好啦。”杨志军说,《海底隧道》将自己人生里最重要的两个地方——青岛、青海连接起来,实现了多年的心愿。

“孩子成长的道路上,会遇到很多‘陷阱’,比如谎言和欺骗,这就需要有人为孩子的心里点亮一盏成长的明灯。”杨志军认为,当下的儿童文学虽题材广泛,但主要以励志教育为主,书中往往告诉孩子们不能输在起跑线上,要努力获取、占有,试图唤醒人们的奋斗意识。“其实我们并不需要所有孩子都出人头地,但希望他们心灵干净、纯粹,拥有健全的人格。”在他看来,种下什么样的种子,就会长出什么样的花朵,当下,少年儿童的心理建设,尤其是道德启蒙最为关键。儿童文学作家要承担起这样的责任,需要在自己的作品中,呈现人性之美,为孩子的成长指路。

杨志军非常喜欢俄罗斯文学,如托尔斯泰等作家的作品中,处处可见浓郁的爱国之情,作品也因此被赋予灵魂,变得可读。“一个人有了信仰,才可能有行为底线,爱国也是一种信仰。”杨志军希望通过自己的作品,以及作品中所蕴含的生命、责任和梦想等,让小读者们懂得爱与付出,也明白做人的底线。

“现在的作家越来越市场化,读者的选择常常会影响到作家的创作。”杨志军并不想被市场牵着走,他只希望自己引导读者,而不需要读者影响自己,“一个人的发展常常是时代发展的缩影,一个人的情怀也往往是国家情怀的一部分,我只想给孩子们多点精神营养。”

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海底隧道》中,无论是爸爸妈妈对孩子的思念包容、老师对学生无私的奉献,还是父辈们舍小家顾大家、坚定的爱国情怀,都深深影响着孩子们的选择。文章结尾,孩子们长大成人后,在面对人生道路选择时,都做出了更有价值的判断。

杨志军认为,成人文学写作需要将简单的生活、简单的人物复杂化,通过复杂发现生活的本质,走进人物的内心;而儿童文学是一个提纯的过程,要将复杂的事情简单化。具体而言,创作过程中,一方面,不同于以往作品中大量使用诗意化的表达,在《海底隧道》这部小说中,杨志军会有意选择单纯、干净的语言,较少使用状语、定语等;另一方面,书中没有过多使用模糊的意向,而是直接地表达出来。

“主人公是儿童的,不一定就是儿童文学,你必须写出儿童的情怀、心情、语言。儿童文学必须是儿童能接受的,儿童感兴趣的。其次儿童文学必须是儿童的故事,故事里要有大人,但儿童是事件的主导者。”杨志军认为,儿童文学也有标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创作。作家必须丢弃老练、事故、复杂,还原自己的初心、童心,用手中的笔擦亮世界。“归根结底,常怀赤子之心,这是儿童文学创作的关键。”杨志军总结道。

《巴颜喀拉山的孩子》是杨志军的另一篇儿童文学作品,一改以往在成人文学创作中的那种批判精神和沉郁的悲剧意识,用一种从容恬淡、平静克制的叙述方式将故事娓娓道来。

《巴颜喀拉山的孩子》讲述了在黄河的源头巴颜喀拉大草原,由于气候变暖、牲畜过度釆食,草原面临退化,藏民们纷纷迁居城镇的故事。小说以孩子的视角,着力刻画了一群淳朴善良的藏区牧民,生动细腻地再现了藏区原始自然的生命样貌和社会形态,字里行间浸润着作者朴实的情感,以及对人与自然、生命与信仰和传统与现代的深邃思考。

作品所描写的故事对今天的很多读者尤其孩子是陌生的,里面的人物、语言、场景、生活方式等等都不是一个城市里的孩子,甚至也不是一个乡村孩子所熟识且司空见惯的,但杨志军通过充满童稚和丰沛的情感的讲述激发起孩子的想像、共鸣以及沉思的。杨志军是写给孩子的,但他没有低估孩子们的理解力、同情心和思考的潜质,他相信基于孩子的善良生长出的良知的萌芽,会帮助他们了解自身生活之外的世界上,还有别样的更广大的生活存在,他让读者看见在我们看不见的生活中,有着怎样的人类活动和人类的生存危机,而这些事物是否会与我们发生关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巴颜喀拉山的孩子》作为一部儿童文学作品,具有其独特的文学价值。

图片来源于网络

杨志军之于作品人物的情感真实而炽烈,这在一个描写藏地生活的汉族作家身上极为罕见,因此小说的情感的力量就很有冲击性。《巴颜喀拉山的孩子》是对生命中的情义之重的感恩与致敬,而这种书写透过作品中的奶奶等形象的辐射,让小读者看见爱所传递的生命的暖意,是怎样在内心生长出良知的光亮。

谈到为什么要创作儿童文学,杨志军坦言,当下社会浮躁,他想借助多样化的表达来书写自身的文学理想,把藏民族对于自然与生灵的敬畏、对于爱与善的坚守传达给小读者。同时,他要把传统逐草而居的牧民生活方式原汁原味地记录下来,为即将消逝的游牧文明做可信的遗存。他虽非纯粹的儿童文学作家,但是他期待通过文字凿开一条直通心灵的通道,让孩子们在认知自我、探索世界的过程中,懂得生命的丰厚、多样和辽阔,明白精神的意义和价值。

当被人问及“怎样成为一名作家”时,杨志军这样回答:“第一个就是积累,多方面的积累,积累你的思想、情感、生活;第二个是思考,对所有的积累都要问个为什么;第三就是磨炼,磨炼你的情感、生活、人格、意志、笔力;还有就是坚守。做到这四点你可能会成为一名作家,但要成为一名伟大的作家,还必须要有情怀和理想。”

苍凉雄壮的西域荒原、质朴勇猛的藏獒世界、暗潮涌动的少年心事……在杨志军的作品中,场景和主题不断变换,不变的是对利他精神和家国情怀的歌颂。“很多人都在谈理想,却很少有有理想的人。在温饱问题解决后,怎样让自己的人生更有意义,摆脱名利心,不断进行精神探索,这是我持续思考的问题。”

来源:中国教育新闻网、中国新闻出版光电报、人民文学出版社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71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