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

做人之道成色比斤两更重要

发布时间:2023/3/11 0:19:20   

德章是阳明的一个学生,姓刘,籍贯不详,履历不详。

王阳明告诉大家:圣人之所以被称为“圣”,只是因为其心纯乎天理,没有半点不合理,不正确的欲望,就像24k金之所以是24k,也是因为其成色很足,没有半点铜铅的夹杂一样。但是圣人的才力有大有小,正如金子的分量有轻有重。比如:同为圣人,尧、舜的分量足有一万镒,文王、孔子相当于九千镒,禹、汤、武王差不多七八千镒,伯夷、伊尹也就是四五千镒。虽然才力不同,但在纯乎天理上则一样,所以都可以叫圣人,就像一两纯金和一万两纯金分量虽不同,但成色都是24k,所以都可以叫纯金。

最后,阳明得出结论:做人要论成色,内在的人格,不要论斤两,就好比一两金子跟一万镒金子比,虽然分量悬殊,但只要成成色是24k,就可以无愧了。

小刘听完课,深感这个比喻形象贴切,颇受启发,但是一想到先生把孔子说成九千镒,比尧舜低了一个数量级,心里不免替老人家打抱不平,于是便把问题提了出来。

阳明一听就皱眉了:我说小刘啊,这就是你的不对了,好歹你也是我王学门人,怎么思维方式会跟五百年后的人一样,动不动就从躯壳上起念呢?

是我们在追‘野狗’,还是‘野狗’在撵我们?

小刘诧异:五百年后的人啥样?

阳明说:那时候的人怎一个惨字了得,这么跟你说吧,五百年后的人哪,心里都没了天理,还成天被一条野狗撵的东跑西颠、六神无主的,都忘了人应该怎么活了,你说惨不惨?

“啥品种的狗这么厉害?是藏獒吗?”

“品种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条狗的名字。”

“啥名字?”

“人们都叫他成功。”

小刘大为困惑“成功不是好东西吗,咋就变成野狗了呢?”

阳明:“嗯,成功本来是一条好狗,可自从人们在它脸上贴钞票,在它尾巴上系官印,又给它穿上西装,打上领带,戴上名表之后,她就开始变得狂躁不安了,因为它已经失去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可惜人们都没有意识到,又让他开豪车,住别墅,养情人,还用电视、报纸、网络等各种媒体来包围它、包装它,就把他彻底逼疯了。可不知道为什么,他越疯,人们就越爱他,于是拼命追。他被追得无路可逃,最后索性见人就咬。五百年后的人们,差不多每个人都被咬过,可所有被要过得人自己却毫无察觉,还天天在世上奔波,苦苦追寻传说中的那条名叫成功的狗。事实上,成功早就被人们弄得面目全非了。所以没人记得它原本长什么样子,当然也没人意识到—表面上是你在找狗,实际上是狗在撵你,你每天都被这条野狗撵得满世界跑,却不知自己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小刘若有所思:“哦,原来是这么回事儿。可是,五百年后的人们,为什么要给成功加上那么多本来不属于它的东西呢?”或者说,为什么认为成功就应该要有这些东西呢?

阳明笑笑:“这就要问你了,为什么你会跟五百年后的人们一样,动不动就从躯壳上起念呢?”

小刘惭愧地低下了头:“对不起,先生,恕学生愚钝,您说的躯壳上起念,我约摸知道点儿意思,但是还不是很明白,请先生指教。”

阳明:“躯壳就是身,就是肉体,就是物质,他是对应于心,对应于灵魂,对应于精神而言的。所谓躯壳上起念,就是把人生的意义建立在肉体享乐和物质欲望之上,起心动念都离不开这个,同时抛却了自己的心、灵魂、精神,所以才会把成功定义为种种物质上可见的东西。就拿你来说,你一听我说孔子有九千镒,脑子里固有的凡事都用物质来衡量的思维模式马上做出反应,然后就疑惑不安,就替古人争分两,这难道不叫做“从躯壳上起念”?

小刘恍然:“学生一时糊涂,不小心也被野狗咬了一口。”

阳明笑“别担心,心学就是最好的狂犬疫苗,打一针就好。”

成功是人格的镜像

小刘:“学生还有一事不明,如果把人们加在‘成功’身上的种种东西剥掉,它原本应该是什么样子?”

阳明:成功本来是一条忠犬,可以帮人做很多事情,没有谁会拒绝拥有它。但是,要知道它本来是什么样子,绝不能脱离他的主人来谈。

小刘皱眉头道“成功还有主人?”

阳明:当然有,它的主人就叫人格。

小刘低头思索。

阳明:成功本来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样子,一切都要看它的主人,也就是人格长什么样子,她是随主人的。

小刘挠头“先生。您说的太抽象了,我没听懂。”

阳明:“我的意思很简单,在世人给成功强行套上种种物质性的标准之前,它本来只是人的内在品质自然向外流溢所产生的结果,就像太阳正是因为内部的核聚变,才释放出强大的能量,以无穷的光和热照亮万物一样。用先儒的话来讲,一个人必定要先做到‘内圣’,而后才能‘外王’;必定要先做到‘诚意、正心、修身’,而后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小刘“您的意思我大致明白了。就是说,成功虽以物质为表征,但莫不是以精神为其来源。可是,不管人还是国家,这个世界不是一直都用物质来衡量成功和强大的吗?

阳明:你说的没错,可是你发现,当一个人仅仅用物质标准去衡量成功时,他很少会感到幸福和快乐,只是觉得越来越郁闷和狂躁,正如一个国家仅仅用GDP去表示强大,其国明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也不见得会相应提高,反而有可能相对下降一样。”

小刘:“我懂了。就是说,成功固然需要外部的物质条件,但必定是来源于内在的精神品质。而且,恰恰是一个人的人格和精神品质得到了完善,他所投射出来的成功才会是健全的、长久的,并且真正值得拥有,而那种缺乏人格力量支持的成功,只能是病态的、虚假的,并且不会长久。”

阳明:正解!成功只能是人格的忠犬和仆役,一旦人格出了问题,主人异化了,成功也会跟着变味。从忠犬沦为野狗,并且反过来伤害主人。所以、你问我成功本来应该是什么样子,我现在就可以下一个定义----成功就是人格的镜像。如果一个人能够具备善良、爱心、忠诚、宽容、正直、诚实、坚毅、勇敢、智慧、谦逊、感恩、同情心、正义感等品质,并且能够在与他人和社会交往、互动的时候,把这些品质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那么这个时候,陈公就已经不知不觉来到你身边了,而且不管你走到哪里,它都会跟到哪里。也就是说,成功虽然会以财富、权力、地位、名望等诸如此类的东西为他的外表,但从本质和来源上讲,它是人格的外化、人格的影子、人格的副产品。所以,人应该担忧的是自己的人格能否完善,而不必担忧成功会何时到来。正如孔子所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人格是幸福唯一直接来源

小刘听着,忽然又有了一丝困惑:“可是,世上不是也有很多人格与成功分离的例子吗?

比如立德者未必立功,有功者未必有德。”

阳明:“当然,这一点是毋庸讳言的。当一个社会的价值观变得扭曲,人心普遍沉迷于物欲的时候,人格与成功分离的情况就会非常严重,就比如我跟你讲过的五百年后的中国人,其人格与成功相互分离乃至相互背离的程度,堪称前无古人。在这种社会中,一个人越是坚持高尚的人格,反而越有可能难以成功;一个人越缺乏良知、越不择手段,反而越有机会出人头地。不过我们应该相信,这种情况只是一种变态,绝非常态。因为一个社会不可能在缺乏道德、信仰和正确价值观的情况下,还能运转自如并且长期存在。除非人彻底堕落为走兽、社会彻底异化为丛林,否则他势必会在一段时间后到达一个临界点,发生质变,重新洗牌,再慢慢恢复常态。

人活着最重要的事情是把自己造就成一个什么样的人,而不是我能够拥有多少物质上的东西,或者别人是怎么看待我的。就像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的‘人是什么’要比‘人有什么’重要的多,也比他人的评价重要的多。

当一个人拥有不低于社会正常生活水平的生活保障之后,他就应该重视自己的人格修养和精神品质,而不能只是一味地追求更大的物质成功。尤其在一个价值观扭曲的社会中,一个人越能锻造出强大而完善的人格品质,就越能抵御来自他人和社会的侵袭和伤害,从而越能提高自己的生活质量,也越有幸福感。

王阳明说了这么多,其实就是一句话:做人之道,首先要注重成色(内在的人格),其次才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3660.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