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獒

永不磨灭的记忆之我的小畜类们

发布时间:2023/12/16 11:52:13   
治好一位白癜风幸福一个家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4147938.html
在老家,“畜类”一词是用来骂人的,比如某人品德方面有问题,经常做一些伤害人的事,人们便经常骂他“畜类”。但我今天要说的“畜类”,可不是骂人,而是那年代几乎家家户户都饲养的小动物们。在南宋王应麟所编写的《三字经》中说“马牛羊,鸡犬豕。此六畜,人所饲。”这概括还真是挺到位,老年间,这六种动物的确是人家经常饲养的。在这六种动物中,除了鸡之外,其他的都属于家畜类,可为啥作为家禽类的“鸡”也归入了六畜里,我至今不明白。今天在网上搜寻答案,终于看出了一些端倪。“畜”是一个会意字,一种解释说上边的“玄”是绳子,下边的“田”是牛鼻子,用绳子把牛鼻子牵住,说明牛被驯养了,后来推而广之,凡是被人驯养的动物都是“畜类”啦;另一种解释是“玄”是丝绳,“田”是牛羊的栏圈,又是丝绳,又是栏圈的把动物禁锢起来,那也是被驯养了。这里不讨论这些了,昨天回家看到自家的老宅,忽然就怀念起那些年家里养的这些小畜牲们来了。那年月,各家的鸡、狗、猪是必不可少的,没有这些小东西,家就不是家的样子,一个不养这些动物的家庭常被人取笑说“不过日子”。你看,这个“家”字,不就是一间房子,里面一只大腹便便的“豕”吗?豕者,猪也。如果一个家庭不养上一只猪,那些刷锅洗碗的泔水、人吃剩下的饭菜不就白白糟蹋了吗?把这些东西喂了猪,到过年时把猪杀掉,除了卖肉赢得一笔不小的收入,还能留下点头蹄上下水给一家人解馋呢。鸡,更是家庭中不可或缺的。养几只小柴鸡,每天只给它们点残羹剩饭,鸡们便高兴得了不得,为了回报主人,它们每天都会趴到柴草堆中,红头涨脸地为人奉献出一枚鸡蛋来。鸡是老太太们的宝贝,当听到院子里“咯咯哒咯咯哒”地鸡叫声响起,老太太们不管手里做着啥活,都要立马奔向鸡窝,寻找鸡们给予她们的那宝贵的回报。是啊,在那年月,一枚鸡蛋就是一枚金元宝,生活拮据时,它可以换钱;头疼脑热时,用它做一碗热乎乎的鸡子汤,还能治病。“老太太上鸡窝——笨蛋(奔蛋)一个”,这俏皮话,我们从小就知道。狗,是孩子们最要好的朋友。小孩在前面走,手里拿着一块大饼子,狗总是在后面跟。掰下一小块饼子渣,拿在手里,在狗的眼前晃一个圈,口中念念有词:“来,么么一个!来,滚一个!”小狗狗就会听话地在他面前转一个圈,然后在地上打一个滚,那饼子渣就成了它的美食。这事可不能被爹娘看见,看见之后就要挨训:“人都不够吃的,你糟蹋年景,看把你饿死!”。训归训,但训也割舍不了我们小孩子和狗的感情,因为狗不仅给我们看家,还和我们一起去洼里看瓜、看枣,有了小狗的陪伴,我们不寂寞,我们不害怕。但不知道是谁给狗狗们编了那么多我们不爱听的词:走狗,狗眼看人低,狗嘴里吐不出象牙来,狗改不了吃屎,狗肉上不了大席……尽管人们这样埋汰狗,但几乎家家户户都养一条或几条。马和牛对一个家庭来说更重要。庄稼人种田单靠人力是不行的,耕耩拉打的活计,有了牛马驴骡,人就轻松多了。富裕的家庭买匹骡马,差点的人家买头老牛,最次的也要弄头小毛驴,家庭中有了这些牲畜,减轻了人的劳动强度,也提高了劳动效率,于是人家就都把它们供起来了,过年时还要在它们吃草料的槽头贴上一张对联,对联上写啥啊?想起了爷爷给我讲的一个故事。说是有一户人家,主人斗大的字识不了一升。求人给他家写了一些对联,其中有两张不知道贴哪。一张是“槽头兴旺”,一张是“丰衣足食”。主人不认字啊,就胡乱地贴起来。牲口槽上贴上了“丰衣足食”,吃饭桌上贴上了“槽头兴旺”,惹得前来拜年的人哈哈大笑,成了全村人的笑柄。我问爷爷,这说的是谁家啊?爷爷不告诉我,其实我知道,爷爷是想用这个笑话告诉我要好好学习,不然就会闹笑话。如今时代进步了,农业机械化了,那些牲畜们也派不上用场了。狗成了城里人们的宠物,农户家也不再养牛马驴骡了,农家的狗也都换成了什么金毛、白熊、藏獒、泰迪、哈士奇、拉布拉多……今天在家中,看到空荡荡的院落,我又怀念起小时候的那些“小畜类”来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6816.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