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藏獒 >> 藏獒的天敌 >> 广角别让过度商业化玷污了雪域净土
作者
余卓桥陶柔安编辑
王昶排版
杜玉航责编
孟娜提到西藏,你会想到什么?是皑皑的雪山,还是萋萋的草甸;是雄伟的布达拉宫,还是粼粼的纳木错湖;抑或是猎猎的经幡,以及走在朝圣路上的虔诚信徒。无论如何,我们都风尘仆仆赶往高原之上,试图追逐那份心灵的宁静,洗去尘嚣给我们抹上的疲惫与麻木。可当我们真正站在西藏的土地上时,心中的那份期待真的实现了吗?高考之后,小于抱着和多数人同样的憧憬——“想离天近一些,离喧嚣远一些”,踏上了西藏之旅。但当她真正直面西藏时,却感到了失落与不解。在小于看来,她期待看见藏獒威风凛凛地出没于高草之间,却只见到它们奇装异服地坐在展台上呆呆地流口水;她希望徜徉在雪山镜湖的自然之美中,却不得不穿梭在景点边千篇一律的商摊之间。对此,小于很失望地讲道:“我感觉我没有远离,西藏的商业化一次又一次地把我拉回喧嚣之中。”
(观景台的摆拍藏獒图源:百度)
“十三五”期间,西藏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26万人次、完成旅游收入.96亿元,截止年,西藏旅游经济在全区经济总收入中占比达33.3%,旅游业仍然是西藏经济增长强力的发动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西藏人发展旅游业无可厚非。但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选择旅游的人越来越多,而旅游业所带来的暴利,似乎让“西藏行”变了味道。可以看到,当今西藏似乎被现实因素残忍地分成了两半,其中的一半,它符合我们对西藏的一切向往——永远圣洁的冰川雪山,迎风猎猎的彩绢经幡,怀着虔诚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藏族人民。但同时,你也能看见另一半——原本承载着独特民俗文化的景区景点,在利益的驱使下,塞满了在中国随处可见、千篇一律的批发商品;本该保卫牧群,驰骋草甸的藏獒,在金钱的诱惑下,成为了“奇装异服”的摆拍模特,端坐在景观台上任人摆弄;而那些活跃于各个观景的商贩,笑着招揽路过的客人,却在对方前来询问价格后强买强卖。西藏的美丽与神秘让我们心向往之,可畸形商业化下的旅游却让我们望而却步。(八廓街的摄影产业图源:百度)
今年7月刚刚去过西藏的刘思言说:“大家耳熟能详的地方算是商业化比较严重了,特别是拉萨。”以八廓街的摄影产业为例,这个在近几年疯狂发展的产业,生产出了清一色的舞台妆效,推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西藏美女”,他们用相差无几的照片,格式化了西藏本地的风俗特色。同时,布达拉宫的白塔,曾经用来燃烛祈福的地方,现如今却沦为拍摄婚纱照的背景板。的确,现下一些景区因为名气的增长,旅游收益水涨船高,许多人抓住了这一契机,投身商业。这本该是好事,但部分人却误入歧途,不论是摸一下就要收费的牦牛,还是问一下就要强卖的饰品,都是商业化下的畸形产物,是对利益无节制地追求下的症结。(纳木错边牦牛拍照产业摄影:余卓桥)其实商业化之于西藏,就像是一次河流的泛滥,它能够带来肥沃的土壤养分,也能够破坏原本的植被堤筑。作为一个处于时代发展浪潮中的省份,西藏不是仙境圣地,她也要发展,也要带着自己的人民富起来,没有任何一个人有权力阻止西藏通过商业发展自身,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谴责西藏景区门前的摊贩。但游客能接受的商业化,是对景区价值有限度的开发,是对商业利益的合理追求,绝不是厕所门口的高额收费,更不是失掉分寸、强买强卖的“强盗”交易。人们所希望看到的,是在发展商业的同时保留住西藏那穿越百年时光仍然吸引他们的神秘圣洁,质朴自然。在有关西藏的商业化问题方面,当地的一位僧人说:“商业化没有什么不好的,这能让西藏发展。但文化是商业化的前提,如果因为商业化就丢掉文化,那商业化就没有意义。”因此,商业化和西藏的本土性并非不能相容,相反,二者相辅相成,西藏恰恰能发展得更好,不可只取其一或是歪曲其一。今天的西藏,依然是人们钟爱的旅游胜地。他们仍乐此不疲地po出西藏的大好风光,告诉大家那里还是美得不似人间。唐羽尧在回忆西藏之行的时候说:“我走的地方都远离市区,你能看到人迹罕至的冰川和与天一样湛蓝的圣湖,能看见偶尔会有与世隔绝的几幢房子,藏民小朋友站在房门口,做着交通指挥的动作,朝我们打招呼。”你依然能找到你心目中的西藏,找到那一处寄放心灵的地方。可只有当你走出市区才能看到心中真正的西藏时,这件事本身就足够可悲。或许现在我们还能在远离市区的地方寻找西藏,但如果不采取行动,将来就只能在屏幕和照片里描摹向往的圣地,刻画梦中出现过无数次的天堂。我们都希望,在大家的努力之下,西藏始终是那个可爱的向往——我们抬起头时,依然能看见漫天的繁星;俯下身时,依然能遇见刻上经文的石头;风里飘来的是酥油的香气,阳光里飞舞的是彩色的经幡。没有谁的梦会破碎,也没有一片属于西藏的拼图会离开。所以,走西藏发展的正轨之路,刻不容缓。(南迦巴瓦峰远景摄影:刘思言)参考资料:《西藏“十三五”接待游客近1.6亿人次》人民日报海外版-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