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检查到中科 https://m.39.net/baidianfeng/a_5154116.html文/树高“胶到,福到,好运到!”当年这句朗朗上口的流行语,给了多少女人“镜破不改光,兰消不改香”的期许。“好运”到了吗?被“水煮驴皮”狠狠戏谑了一番的消费者均持保留态度。更讽刺的是,“百年堂”的“堂主”,等到的却是满满的“霉运”。10月14日晚间,曾经的“白马股”、素有“药中茅台”之称的东阿阿胶(.SZ)披露年前三季度业绩预告,预计同比上年同期大幅下滑。公告显示,预计年前三季度实现归属于上市股东的净利润1.96亿元~2.57亿元,较上年同比下降79%~84%;预计第三季度归母净利润仅为0.03亿元~0.64亿元,同比下降82%~99%。也就是说,跟去年相比,今年的营收剩下不到两成,利润聊胜于无。当年有着“药中茅台”称谓的上市公司沦落到这步田地,何其之惨?何其之窘?简直是凭一己之力“败”了国酒的名声。01人为提价支撑炒作,终究回归理性神话终究是要破灭,只不过泡沫破裂的速度有差异。炒的越高的,越脱离刚需的,摔得就越快。这种例子比比皆是。当年站在“神话之巅”金丝楠木,几万元炒到几千万元,只用了一年时间便打回原形。(年,金丝楠木市场价格大跌)这种非理性的炒作搞得连木材市场的业界人士都直呼“看不懂”。宠物市场的“藏獒神话”也何其相似!那个“一獒抵三虎,三獒沉航母”的年代,一只品相稍好的藏獒价格被炒至百万甚至上千万,短短几年,很多被遗弃的藏獒都变成了流浪狗,身价被炒家按下了“归零”键。阿胶的炒作比起前两者,显得“精明”了许多——小火慢炖,防止“热极生悲”。你去验证一下东阿阿胶的发家史可以发现:过去8年东阿阿胶提价14次,出厂价上调5%-53%不等。巧合的是,调价原因几乎都被指向“原材料价格上涨”!所谓的“原材料”无非是驴皮,毛驴养殖进入弱周期,数量下降,驴价上涨,这似乎是一个合理的解释。但这种“毛驴缺口”是否真的有数据支撑呢?曾有调查机构指出,东阿阿胶收购了市场上80%左右的成年驴皮,“囤积居奇”式操纵了原材料价格。调查机构的结论是子虚乌有吗?不,有财务数据为证。-年,东阿阿胶累计实现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3.76亿元,而经营活动现金流量仅50.26亿元,差额达33.50亿元。东阿阿胶创造的利润并没有能转化为现金流。利润哪去了?被东阿阿胶拿去买驴皮去了。这一点,东阿阿胶的总裁自己曾亲口承认。买驴皮干啥?一方面,如东阿阿胶所说,为了屯“稀缺资源”,另一方面,你们懂的……这种靠人为提价的炒作,只要掌握了“火候”,效果相当不错。在年至年的15年间,东阿阿胶零售价从每公斤元涨至约元,涨幅超40倍。与此同时,阿胶原料驴皮已经从年的20元一张上涨至目前的元以上,涨幅超倍。东阿阿胶价格涨幅是北京房价的6倍,茅台的11倍,黄金的14倍。一张驴皮,靠着莫须有的功效,就可以在中长线比北京房子还“保值”!这显然是滑天下之大稽。这背后“原材料涨价”是假,东阿阿胶迟迟不“放量”才是真,试图营造这样一种贯穿全行业的“虚假的繁荣”。这种商品“操盘”法则,就像资本市场一部分庄家,在一只小盘股票上大量建仓,然后连续拉抬涨停板一样。等到放量了,价格就会引来暴跌,这只股票也会陷于无人问津的状态。02推新品,去库存,产品“放量”才是理性的开始?显然,东阿阿胶已经意识到了“脱虚向实”的重要性。—年,东阿阿胶连续调价,分别提价14%、10%、6%。这样的调价幅度,很“隐晦”地表示出了东阿阿胶对自家产品的定价更为“清醒”的认知:故事再怎么讲下去,上方也“吹”不出更多的空间了!对此,公司的解释到很有意思:压缩渠道客户库存并控制发货。何谓压缩渠道客户库存?我们再联系公司的一季报和半年报来看,一季报净利为3.93亿,二季度亏损经计算约为2个亿。结合一季报的12.92亿和中报的18.90亿营收,我们大致可以分析出,一季度和二季度的成本应该相差不大,都在8亿元左右,但为什么营收差距相差如此巨大?甚至毛利率从66.98%下滑到55.67%!不难理解,最主要的原因,就是降价,放量,清仓大甩卖!一件八折,两件五折!更难理解的是“控制发货”这样的说辞,阿胶都卖不出去了,你还要控制些什么?我们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9792.html